【灌水】关于麦子《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一文中(形式)逻辑问题的探讨(三)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西太进士 于 February 20, 2011 09:19:46:

关于麦子《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一文中(形式)逻辑问题的探讨(三)

清晰严谨的逻辑思维和逻辑表述需要遵循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语词以及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是逻辑思维的载体,人们只能同过表达者的语言和文字,来判断他到底在想什么,他是如何思维的。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以及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 同一律要求人们当主观地反映客观事物时,必须(1)概念涵义的前后一致。当人们用概念组成命题,进行推理,证明或争论问题时,同一思维中的同一概念无论前后重复出现多少次,其涵义或内涵必须始终一致,不能用词同而义异的概念,有意或无意地随意替换;(2)思想体系的同一。要求在阐述论证无论是简单问题还是复杂问题时,其理论体系或整体思想要具有一致性,不能出现思维混乱,前后不一致等现象。

但是,当一个人思维混乱,或出于某种目的而故意混乱思维时,就无意或有意地产生了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谬误。

下面仅举两个麦子这篇文章中不严格遵循或违反同一律的例子。

例一:名词“蛋白质”和“蛋白”的随心所欲地替换和滥用。比如麦子在文中说:

(i)“牛奶也好,鸡蛋也好,豆腐也好,它们都不过是【蛋白质】的载体。在摄取【蛋白】的意义上,它们对于人体是没有区别的。”

(ii)“很多地方政府都会推出营养膳食指南,告诉市民,应该摄入【蛋白】多少,。。。”

(iii)“营养学家不断向我们提供关于饮食的指导,和政府联手,推出膳食指南之类的东西,指导我们,每天应该摄入多少氨基酸,多少【蛋白质】。”

从逻辑学角度把这个问题展开来说,作为一个一般概念,在日常生活或学术或专业语境中,当我们(注:此“我们”是指绝对需要蛋白质的所有地球生物中的一类:))谈论“蛋白质”时,如果没有特指,通常是指一类由氨基酸分子按特定方式组成的生物大分子。但当我们说“蛋白”时,通常是指具体的某种或某类蛋白质,比如说牛奶中的酪蛋白,鸡蛋中的卵清蛋白,或者说动物蛋白,植物蛋白等等。如果再用老百姓的话更具体地说,“蛋白”是特指煮熟了的(禽鸟类特别是鸡鸭鹅的)蛋在蛋壳和蛋黄之间那层白白的,软软的,滑滑的东西(没煮熟的相应部分叫“蛋清”)。:) 当然,所有的“蛋白”都是“蛋白质”,在上面那几个表述中,麦子实际上也是从一般概念上来谈论蛋白质,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一定使用“蛋白”一词。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麦子这样把“蛋白质”和“蛋白”这两个名词概念随意混合使用,也并没有严重违反同一律对“概念涵义必须前后一致”的要求。但是,毕竟“蛋白”这个名词有专业表述上约定俗成的惯例,以及世俗生活中男女老幼(别太幼:))人人皆知的特定含义,由此这种不加限定的随意使用,仍可能造成在逻辑意义和实际意义混淆的印象和结果。举例说,如果麦子把他整篇文章的标题改为:《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我就绝对不会那么“震惊”,也绝对不会那么慷慨地赋予这个标题以 “惊世骇俗”这样的高度评价。:))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讲,我把这作为不严格遵循同一律所要求的概念涵义必须前后一致的例子似不为过。:)

对麦子这种没有必要地在文中随意替换使用“蛋白质”和“蛋白”的做法,开始我还以为是作为非专业人士的他对这两个概念词语的细微差别和表述的专业惯例不了解,以及对“蛋白”一词特定的世俗意义的忽略所造成的不严谨,但当我注意到他文中引用的伯克利的脑神经博士孙文智的那段挑战他的“理论”所说的话时,才发现问题可能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麦子是这样引用的:

“伯克利的脑神经博士孙文智说:“用这种方式,你可以论证牛奶是不必要的,鸡蛋是不必要的,豆腐是不必要的,任何一种单一的食物你都可以说是不必要的,但是你不能论证,【蛋白(质)】是不必要的。你可以不吃牛奶,但是你不能不吃【蛋白】!””

请读者注意,在麦子引述的孙博士的这段话里,有两处提到了“蛋白”,但在第一个“蛋白”的后面,被加上了一个“(质)”,而后面一个则没有。这个括弧加得非常蹊跷(或者说非常技巧:))。仔细琢磨一下,如果孙博士原话中说的是“蛋白”,那这个“(质)”加的就完全没必要;如果孙博士原话中说的是“蛋白质”,那这个括弧则就是多余的,而且后面那一个如果是“蛋白质”而不是“蛋白”,则更像是出自专业人士之口(其实我更相信孙博士的原话说的一定是“蛋白质”而不是“蛋白”,因为我不相信伯克利的脑神经博士会不专业到那种程度:))。也许麦子没有原始录音,实在记不清拿不准孙博士说的到底是“蛋白质”还是“蛋白”,于是便小心翼翼地加了个“(质)”。但如果是这种情况,加了第一个,就应该加上第二个。只加一个而不加另一个,就明显地让人感到要么麦子自己都搞不清楚是该加还是不该加,要么则有有意忽略而篡改原话原意的嫌疑。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感觉和推测。至于是无意而为还是有意为之,其实对这篇文章想要“论证”的东西来讲,一点儿作用都没有。我只能说:即使是无意的,则无意得太轻率,如果是有意的,则有意得没必要。

例二:麦子的需要就是吃

在麦子的整篇文章中,最明显而且最完美地体现麦子的思维逻辑不遵循“同一律”的例子,就是那个从文章大标题“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到文章最后结论“我们就是不需要吃蛋白质”的转换。用同一律的要求衡量,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思想体系不同一”。或者通俗地说,是思路不清晰或思维混乱。抛开“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这个虚假命题的荒谬性不谈,用纯逻辑学的话语说,麦子通过多加一个“吃”字,便把原来命题的一个命题变项(不需要蛋白质)转换成了另外一个不同的命题变项(不需要吃蛋白质),因而将原来的命题转换成了其涵义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命题。举例说(我实在不愿意用麦子的命题作例子),在“人类(是)需要蛋白质”这个性质命题中,谓项“需要蛋白质”表明的是“人类”这个命题主项的性质,也可以说表明的是人类的一种属性。但在“人类需要吃蛋白质”这个命题中,则不存在或不表明这种命题主、谓项之间的性质或属性关系。麦子的这个命题转换过程,实际上是在“需要”这个词语上用“吃”做了类似“偷换概念”的手脚。“人类需要蛋白质”是指蛋白质对人类生存是不可或缺的,而与人类摄取蛋白质的方式没有必然的关系。我可以就是不吃蛋白质,但我可以喝蛋白质(比如牛奶:))我还可以做得比麦子更神:我就是不吃(如何)食物!但我可以喝流食或者直接胃饲(如果愿意的话:))

在这个星球上,麦子的“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这个命题内容的荒谬性同数学公理的真理性一样,是不言自喻、不证自明的,任何试图证明这种荒谬性的做法,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但是,至少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通过上面的逻辑分析,我意外地发现了两件事情:一是发现:通过这种转换,麦子还真把一个地地道道的虚假命题,转换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真命题;二是发现:麦子的需要就是吃!:))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