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英译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老椰子 于 October 22, 2001 16:59:33:

姓名英译
-由“…张三(前译作李四)…”所联想到的

我们有时会在中文报刊看到“…张三(前译作李四)…”之类的话,知道是在修正对
国人姓名英译中(汉)的误译。此类误译多见於报刊在报导从英文来源(如警方、法
院、英文媒体等)得来的社会新闻中牵扯到默默无闻的角色时。一般说来,此类误译
不可能完全避免,也没有甚麽大不了,但是尽可能寻求接近正确的翻译应当有一定的
必要,说不定一个比较好的翻译能协助把一个在逃罪犯绳之以法或者能协助某人找到
失散多年的妹妹呢!

(一)五花八门的姓名英译

追本溯源,问题开始在中译英时。国人姓名的中译英确是五花八门,大陆、香港、台
湾以及其他地区的译法各有千秋。多数人按某个确定的语音符号系统(如大陆的汉语
拼音)来译,有的人则不从任何系统,根据地方口音的南腔北调直译。许多人把名字
译成一个英文单词,有的人则把名字的两个字用英文分开写,使姓名成为三个孤立的
英文单词。许多人入境随俗把姓氏放在名字之後,有的人则仍习惯姓在前名在后的写
法。

(二)字形的信息英译时已丢失

那些不规则的英译,有的会造成误导,有的根本无迹可寻。就算是中译英时是使用某
个确定系统,写法亦合常态,也还是会遇到同音字的问题。同音异形字的形的信息在
中译英时已丢失殆尽,只剩下个音,而且四声只剩下一声。

综上所述,在大多数情况下,国人姓名英译中只能是译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猜
测,因此误译在所难免。

(三)“章伞”比“李四”强

误译虽然在所难免,但是如前所述,应当尽可能寻求接近正确的翻译,把“张三”译
作“张伞”、“章三”甚至“章伞”都比译作“李四”更接近原名。一个实际的例子
是,某报某日把 Si Jun Guo 译作“史俊国”。我则认为把它译作“郭思俊”或“郭
四军”比较合适。例子里英文姓名三个字都符合汉语拼音写法,最可能是汉语拼音。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立刻排除 Si 之为“史”或其他姓氏,因“史”的正确读音为
Shi,而汉族人单姓发 Si 音者似不存在;由此, Guo 被顺顺理成章地认定是姓。

(四)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任何个人的经验和知识都是有限度的。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语音符号系统进行学校教
育,并且中国的姓氏分布在各地有所不同,名字的取法有时也会因地、因时各有其特
色,译者不可能全盘掌握。

例如,某公来自台湾,其英文名字 Wen-Chi。 让我来译的话,我会按汉语拼音将之
译作“文驰”,但其真名却是“文吉”。再如,曾参加选美的港女宫雪花的名字见诸
报端之後,就有位香港文人为之困惑,为文指出:怎麽会有这种姓氏?怀疑宫女故弄
玄虚,编个稀奇古怪的假姓。其实,宫姓者在北方不算稀奇,应该比我们姓椰的多,我
的朋友、熟人中就有四位(家)宫姓的。如果让这位文人在不知情下由英文译宫女之
姓,他也许会将之译作“龚”或“巩”。又如,某人英文名Aidong,来自大陆,文革
时期生人,将之译作“爱东”(热爱毛泽东)应较恰,因为那时有许多人取了这个名
字。但是,这件事并非人人都了解。

(五)求助计算机

既然谁的猜测都难免有误,我想这事最好由计算机来做,即建立一个具有动态知识库
的智能系统。这个系统应具备现有各类语音符号系统的知识和有关的大量的统计资料
如姓氏的频率统计(已有现存官方资料可用)等,从概率的角度为输入的英文姓名选
择中文原形。知识库的知识随着系统的使用而增长、改进,即具有学习功能。总之,
该系统应该有科研的价值,也有一定的商业用途,只是要做好的话工作量不算小。我
希望能有哪位具备足够人力和物力资源的计算机界同行对此发生兴趣,把它做出来。

一九九八年三月于纽约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