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目击者 于 October 27, 2002 01:20:17:
柏家屯记事
大一第二学期,即79年上半年,系里安排我们年级劳动,我们班和四班去柏家屯农场,另三个班去伊通。我觉得班上的同学真正熟悉起来,关系变得亲密、融洽、热络正是从柏家屯开始的。有几位同学因故没去:老-T和HN刚献过血;老-Q和M XD正备战省(或市)大学生运动会。还有几位,我在脑海里再三再四地搜索,也没有找到他们在柏家屯的身影,如老-K,Z LG等。
我对很多同学留有印象往往是记得与他们有关的那么一两件事,如XH和CG,俩人都是北京的,有一天他们在水池子边儿上非常热烈地唠了起来:中学在哪儿读的,小学又是在哪儿上的,家在什么地儿住等等,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我恰好在旁边,忍不住插了句:“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人一笑,倒不好意思再套近乎了。CY嘛,是跟四班的W XF发生点儿摩擦,好像不是什么大事儿,但CY平日国骂时常挂在嘴边,惹恼了吴学锋,差点要动手,被众人拉开了。大布苏呢,我记得是有一次田间休息时,他给大家讲起了《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书我中学时读过,该书场景广阔,内容丰富,语言精炼,见解深刻,真的是很有讲头。但大布苏既不侃德军的“闪电战”,也不谈“希特勒最后的日子”,而是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纳粹医生进行的活体试验:把苏军男女战俘或犹太人冻至昏迷状态,然后......如此这般(此处删 101字)。我真佩服盐兄,他讲到要紧处,泰然自若,面不改色,关键词毫不避讳----那可是79年,还没开放哪。
-------------------------------------------
在柏家屯的日子是很苦的,天天早出晚归地干活。刚去时正值插秧时节,我曾随家下乡四年,插秧速度比班上同学要快出许多。J TW从旁细心观察我的动作,发现了要领,随即跟大家公布:“插秧的速度取决于左手分秧的快慢。”他的观察力真是不一般。
-------------------------------------------
劳动又苦又累,大家的精神头儿却很好,总能找到乐子。不知是谁起的头儿,拿班上同学的名字制起谜来,有那么两天大家制谜、猜谜,乐此不疲。 老-Y大哥制谜的数量最多,水准也相当高,我记得的有:
“显然是老实人”----这条谜语堪称精品。(D HM)
“东南西,烽烟起” (HN)
“古老的月亮平静了”(大意)(HN)
“披人皮,说人话,不干正经事”----这条遭到批评,主要是稍嫌牵强。(T WX)
T JK编的一条很绝:“沙漠的呼声”。(LH) 我当时也编了几条,都不太理想,不妨列在下面:
“江苏省所在地” (L YN)
“玫瑰花开” (XH)
“嘉庆皇帝” (Q LS)
我给老-Y大哥编的实在不怎么样,几大猜谜高手绞尽脑汁也没蒙上,不得已我只好公布谜底,大家一听,都觉得白费了脑筋。L YN说:“你这条谜语,我给你打10分,----百分制!”说完转身就走。
下面几条谜语是我在八月中旬现编的,提供给在LV聚会的同学当作游戏。
“小时了了” (T SY)
“蜀道不再难”(卷帘格)(S LC)
“女真佳丽” (J MH)
“原来是五一奖章获得者” (Z GM)
后来,制谜范围扩大,不限于人名了。记得老-Y大哥出了个“银河的渡口----打一城市”,我应声而答,老-Y大哥连声说太快了。其它大都忘了。
-------------------------------------------
农场的伙食很差,经常吃的菜是豆腐,洋葱什么的,弄得到处都是大伙儿排放的硫化氢味。厕所离住处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一到晚上多数男同胞就不愿走那段路了,而是爬到与寝室一条走廊之隔的后墙窗台上解决大小问题。尊者如老-Y大哥也每每左顾(女同胞住左边)无人,便“老练”地攀上窗台。(八月聚会前,老-Y大哥给大家发信,自称“我算是老练的了。”)
-------------------------------------------
时值初夏,每到晚上便“听取蛙声一片”,有人打上青蛙的主意了。T SY最积极,其他人不记得了,他们合计好了要去捉青蛙回来炖着吃,一饱口福。我给他们讲了个故事:“本来所有的动物都会说话,整天吵嚷不已,上帝觉得太闹,决定只让一种动物能说话,叫各类动物某时某刻赶到江边定夺。大家争先恐后往江边赶,只有青蛙一跳一跳地落在后面,人看她可怜,就把她捧在手里带着走。青蛙很感动,告诉人,江边放着两碗水,一清一浊,一会儿上帝让大家喝的时候,千万不要喝那碗清的,一定要喝浊的。人听了青蛙的话结果仍会说话,而别的动物都喝了一口清水,从此成了哑巴。”所以青蛙对我们人类是有恩的,再说,青蛙能吃蚊子呀。不过SY一伙儿铁了心了,根本不听我的劝阻,带上手电、口袋什么的就出发了,一两个小时后,他们兴高采烈地回来了。“收获”真是不小,总有好几十只吧。众人分了一下工,连夜管杀的杀(“杀”这个词是SY用的,可见其狠),管洗的洗,负责剥皮的剥皮。大厨是SY,施展了他的烹饪技艺----那天他们吃的很是兴奋。参与过这场杀戮的同窗们(特别是生活在北美的),给你们的孩子们讲一讲这段往事吧,听听他们怎么说。
-------------------------------------------
一天上午,系里派几位老师来看望大家,并跟大家一起下田劳动。老-Y大哥跟其中的H XT老师,蹲在地里一边薅草,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聊着聊着,大哥发问了,“你几岁?”,这H-老师不知该怎么回答。盖北方人问别人年龄,是估摸着问“你十几了?”、“你二十几了?”,问小孩才问“你几岁了?”。南方人呢,不管对方多大,一律是对小孩的问法。我琢磨着,人家小-H准是寻思Y-大哥在羞辱他呢。话题转到小-H刚刚结婚这档子事儿上,Y-大哥问,“什么时候要孩子?”,小-H答:“先不要。”,大哥“莫名惊诧”,“那你结婚干什么?”小-H大窘,面红,耳赤,语塞!我真不知咱Y-大哥是何居心,这话要我们(比如说老疙瘩)问还成,毕竟我们那时还不满20岁,对这方面也是似懂非懂。Y-兄是过来人啊,也闹不清他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
隔了许多年,我才看到鲁迅先生的精辟论述:“结婚是......(此处删若干字)宣言。”
-------------------------------------------
附记:老-Q现任CC市长助理,即将升任主管科技的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