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TheQuick 于 September 25, 2011 14:31:08:
在金色大厅,不搞点学术论文,有些遑对金色的名号了。虽然想说的话跟翻唱艺术没什么关系,但说不得也要挂回羊头了。
在铁树网友的极力倡导下, 各大海外华人论坛上出现了仰望雪域的热潮,甚至出现了跪求PK的感人场景。照此下去,我极力倡导阿团的儿子毕业后直接投身旅游中介行业,专攻西部旅游,建议红门的儿子一定不能不开个针灸推拿诊所, 专攻颈椎按摩。
开门见山;我先重复一下对仰望雪域这首歌的听后感。朗朗上口的旋律, 听三两遍后就能跟着哼哼,也有哼哼的愿望。歌词通俗易懂,写的是近年来大红大紫符合和谐主题的题材。不过对音乐有些喜好花过一点时间的朋友,大概不难从中听出青藏高原,天路,雕花的马鞍,套马杆, 马背上的骑手,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描写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人文风貌的歌曲的影子,特别是歌词部分。 把这首歌定位于介于民通之间的口水歌,应该不会招来太多的非议。第一遍听这歌的时候脑子里就出现了西北风,东北风,中国风, 饶舌风,等等轮番刮向歌坛的风潮。这首无疑可以归为高草(原)风类型了。
记得当时跟铁树同学商榷的时候提到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再好的词曲作者有时也难免为了生计,创造些无伤大雅不求千古流芳但求皆大欢喜的东西。我对此深表理解和同情,虽然我个人觉得艺术家是个很神圣的称号。得到的回复大约有三条,一是该作曲家不差钱儿,二是歌词写得俗关曲作者P事儿啊,三是印青也写了一大堆垃圾。 有理。虽然我断言并认为印青只是个忠贞的共产党员。他写多少歌干我P事啊。
我们当然无法站着说话还叉着腰来要求每个艺术家的每幅作品都是传世之作。作家喜欢创造什么样的作品,唱歌的人喜欢选唱什么样的作品,那都是铁板钉钉他们自己的自由。所以作为听众,我只能说说自己听歌的感受和期望。
不知道我是否异类,但每次点击一首歌,我期待两件事之一,否则会认为大家都在浪费生命。一是歌里的故事通过演唱人打动了我,或者让我想起了曾甩掉我的她,或者让我检点自己的不孝,或者让我意气风发,或者让我更加自怜自爱。总之,是歌者和歌曲要传达的某种感情让听众产生了共鸣。
另一个期待是歌者独特的音色和高超的演唱技术征服了我,以至于歌唱本身要表达的内容都无关紧要了,会让人想一遍一遍地听下去,直到听腻为止。这好比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美女,虽然你不知道她是不是有口臭痔疮,也不知道她是不是个泼妇,但你总忍不住要多看几眼 -- 反正你也不打算把每个美女娶回家,多看几眼总是赚到的。
如果以上两个愿望都落了空,也不是说就不能听歌了。火车站里,地摊上,厕所里,厨房抽油烟机的轰鸣背后,都需要点音乐点缀的,会让人的心情变得更好一些。
回到仰望雪域这首歌。在主题和旋律都如此雷同并滞后于近年一些传唱率较高的作品的情况下,仍然引起众多翻唱者的亲睐,我不禁要替听众问一声: 我们得到了什么?
以该作品及翻唱的故事性论,能获得较大共鸣的应该是边区人民,对大自然情有独钟的生活富足的民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打心眼里喜爱的朋友。掐指一算,这三类人加起来应该是整个人口的epsilon.
所以大多数听众应该期待能被歌曲的大开大合,演唱者华丽的音色和眩目的唱功,或者就是一种清新之风震撼。 (a.k.a. 韩红/李娜和青藏高原,天路等等)
遗憾的是歌曲本身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听到的几个翻唱版本也没有一个展现出了歌者自身唱歌的魅力。 从头听到尾只能说这是一首听起来很顺的口水歌。以川江号子的版本为例。我一直觉得他是高山翻唱民歌的佼佼者。但这次演出完全听不出他翻唱的意图,只听到了他比平时沙哑很多的歌喉和平淡无奇的演绎。 不清楚他为何带病勉强翻唱这么个作品。
以小见大,从仰望雪域的突然爆红悟出两点心得:
1. 铁树一定是位美女,否则断无如此巨大的号召力;
2. 在作者,歌手和听众三方的博弈中,听众永远只有跟风的份儿;相较之老公,老婆,和二奶之间,显然比二奶的地位还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