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hei2 于 April 01, 2005 22:07:31:
回答: dishui兄的大作:人文精神是有阶级性的吗? 由 辛普里 于 April 01, 2005 21:23:11:
“ 实际上西方人文精神的一些精髓理念,比如“平等,自由,博爱”并不是来源于阶级分析,而是来源于对上帝赋予的人的尊严的“敬畏”,是基督教伦理和人本思想的结合。”
就是这句。这是在遥远的地方看西洋景看出来的感受,与事实相去甚远。只要作者参加过哪怕一次“查经班”,就会明白“上帝”那里是没有“人本思想”的。而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前提是由“上帝的子民”来决定谁是“人”,谁不是“人”。如果“上帝的子民”认为你不是“人”,那你就没有“自由平等博爱”的权力了。哪位要是不信我这话,不妨去复习一下“鲁宾孙漂流记”之类的世界名著。在那些名著中,被称为“野人”的生物肯定没法“自由平等博爱”。
社会毕竟进步了,那时的“野人”如今也算是“人”了,某些猪狗猫获得了当时的“野人”的地位。不过,这个进步应该首先归功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完成,其次归功于科学的进步。当社会富足到不需要靠黑奴来养殖场做苦工的时候,“好心”的,“善良”的西方人文精神就开始讲究“自由平等博爱”了。
社会还会再进步下去。科学也不会停步。“反科学主义”的环保们善良的心中,却很可能无法意识到,这份“环保”的奢侈原来是非常不环保的科学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