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悠悠 于 March 14, 2004 22:44:02:
回答: 童年的摩电 由 小驹子 于 March 13, 2004 21:03:05:
如果生活中有一样东西,它曾经几乎天天伴随着我们,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伴随着我们走过我们的童年我们的少年,即便这东西后来消逝了,我们回忘记它吗?显然不会! 因为它曾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对我们这些在那个年代在长春长大的人来说,长春的磨电,就是这样一件东西。
小驹子这篇“童年的摩电”写的真好。文笔是那么细腻,叙述是那么平柔,如涓涓流淌的小溪,随着你的阅读,一点点地沁入你的脑海,搅起你记忆的涟漪,引起你心底的共鸣。这共鸣不是轰然的撞击,而是青芽破土般的欲动,一点点地升腾,轻风抚面似地把你带入童年的回忆,不知不觉,如梦如幻,忽忽悠悠。。。
人心不同,童心却是共同的。我想这篇精彩的随笔准确地描述出了那个年代那些乘坐摩电的小男孩小女孩们的共同感受,可当时让那些孩子们把这些快乐的感受准确地描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那些快乐感受今天回过头去品味,只能算是感性的,朦朦胧胧的,多少都带有点儿历史的遗憾。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小驹子的文章抚平了这历史的遗憾(至少我个人是这样感受的)。当这篇精彩随笔的最精彩结尾处,将摩电、童年和小孩子感性的快乐交织上升到人文历史的层次来感受,读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温馨的回味,而且更是一种文学的享受。。。
小驹子显然是位女士:),因为这篇写的实在是太细心,太细腻,太细柔了:)。而且她没有谈到象花旗那样在摩电铁轨上压钉子或是压铜钱,也没有谈到象刘洪大队长飞车搞机枪那样豪迈地一手把着门边,一脚门里,大半个身子悬在门外随车奔驰,这样的情形在当年的一段儿时日里,几乎是每一稍微胆大一点儿的男孩子都干过的,除了妈妈的乖宝宝:)。悠悠之所以点出这一点,绝不是重女轻男,只是希望引出更多的响应和共鸣:)))。
小驹子,小马也;如此文笔,良小马也;良马者,骥也,良小马者,小骥也! 屯者,耕耘之所也;耕耘之所,必有马牛也。然老骥扶枥,不声不响,唯见小骥奋蹄,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