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摩电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小驹子 于 March 13, 2004 21:03:05:

小时候,家住在离繁华市区较远的汽车厂厂区。

那时,我们管去市中心叫作去“市内”,每次去“市内”,有轨电车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那时,我们也不管有轨电车叫有轨电车,而是叫“摩电”。

儿时楼前那条马路,不像现在这般车水马龙,过了上下班高峰期,会变得格外安静,行人几乎没有了,车辆几乎没有了,静静的路面,凝固得像一幅画儿。这时,忽然看见一辆摩电哐当哐当,奏着自己独特的交响从远处徐徐驶来,画面一下由静变动,世界从又变得鲜活而生动,每到这时,我的心底都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以至今日,摩电虽早已远离了我的生活,可它那副晃晃荡荡,懒懒散散,不急不缓从远处驶来的形象,还会时而顺着记忆之河,流到眼前。

那时,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厂区玩腻了,就会坐摩电去兜风。坐车和看车可不一样,好象骑着一匹骏马在飞驰。车票很便宜,四分钱一张,可以一直坐到终点。车里很宽敞,座位靠在两边,长长的木板凳几乎跟车身一般长,碰上人少的时候,一高兴我们就躺在上面。坐在车里,最开心的要数两件事了。一是跪在凳子上望外面的风景,绿的树,红的花,错落有致的屋宇……只要摩电不停,眼前就会飞快地变换着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画面。那年月文化生活极其贫乏,这就是我们的动画片了。再一件是看司机阿姨开车。开车时她们两手各司其职,我猜想,左手是管车的启动的,右手大概是管方向和车速的。最让我们感到神秘的是右手,有时明明觉得摩电正行驶在一段笔直笔直的铁轨上,司机根本不用管它,任其自由驰骋就行了,可司机偏偏要潇洒地将把手“吱”地一声转一圈;有时又见她莫名其妙地轻轻将把手稍稍碰一下。时至今日,摩电究竟怎样开,对我来说还是个谜。摩电不分车头车尾,两头都设有开车装置,车头根据行驶方向确定。另一端,乘客可以随便坐,总是我们这样大的孩子争着抢着占这个座。坐在上面,望着眼前的方向盘,还真有一种当司机的感觉,也算过了一把瘾。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儿时那条寂静的马路忽然变得热闹非凡,川流不息的车辆晃得人眼花缭乱。面对一辆辆风驰电掣般驶过的大车小车,“步履蹒跚”的摩电现出了一副老态,似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终于有一天,家门前那条伴我度过快乐的童年,以至少年和青年的铁轨被拆除了。幸好,市政府为了保留这份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没有让全部有轨电车“下岗”。听老辈人说,1941年,这座城市就有了有轨电车,那时全市有4条有轨线路,总长不过20公里,有电车40台。到了60年代,有轨线路发展到6条,总长达50多公里,有电车88台,这是有轨电车在公交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再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有轨电车再也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客运的需要,它落伍了,一点点退出了历史舞台。到2000年,全市仅剩下市政府有意保留的惟一一条从红旗街到和平大路的有轨线路。这条线路被重新改造,还增加了5辆新车,据说每辆价值80万元人民币。线路开通那天,我带着小儿去坐新式有轨电车。在站台上等了又等,被小儿戏称为“奔头”的老式摩电一辆辆过去了,终于等来了一辆新车。与老式摩电相比,它太豪华了,豪华得甚至有些夸张,单是车头那面高高翘起的反光镜,就给人一种哗众取宠之感。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摩电的古朴、典雅,虽然它的车身没有绚烂的外衣,车体也不那么雍容华贵,可是身上却透着一种历史的沧桑,和那个时代别致的神韵。作为人文景观,摩电见证的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新式有轨电车怎能担当如此重任,它的浮华与时尚怎能延续历史的厚重。

我喜欢童年时的摩电,那里有我童年的梦想、憧憬和快乐……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