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的落日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麦子 于 March 13, 2005 20:59:02:

近两期《科技视野》刊登了周国平和徐友渔二位先生的大作,对科学技术的罪与非罪进行了争论。我想发言,但先讲一个老故事。
一个渔民坐在海边,一个旅游者问他:这么好的天气,为什么不出海打鱼?渔民说:今天已经打过了。旅游者说:你应该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渔民问:那又怎么样呢?旅游者说:然后你可以买一个机动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渔民问:那又怎么样呢?旅游者说:然后,你可以雇人打鱼,你自己就用不着出海了。渔民问:那我干什么?旅游者想了一想,说:那时,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坐在海边,看落日的风景。渔民说:我现在正坐在海边,看落日的风景。
凡事问一下为什么,是一个好习惯。对于科技,与周国平文章同版的另一篇文章有一个表决心似的标题,《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如同那个旅游者说:我们必须打鱼,我们必将打鱼。我想徐友渔会表示同意。我虽然也不反对,但我还想学那个渔民,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打鱼?对此,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会说,因为我们是爱智者,其中有思维的乐趣(王小波语)。而现代的科技工作者多半会答这条鱼能赚多少钱,在科学体系中占据多重要的位置,很难指望他们会谈到乐趣。问一下学校里的大学生们,有多少人对自己的专业有深厚的了解和喜爱呢?学生仅仅是社会机器中的部件,需要多少,就能加工出多少。落日的风景已经远离了我们的视野。
其实,不论周国平还是徐友渔都承认,人类“决不可能放弃已经获得的技术文明而复归田园生活”,他们的分歧在于对技术的评价。周国平提问《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从人类整体的角度对现代技术进行理性的反思,并希望寻找超越技术统治的途径,未见有“谴责科学、诅咒技术、否定理性”的迹象;而徐友渔则期望从“中国人当下生存处境”出发,《且慢给科学技术定罪》,大约是希望我们就这样不停地技术下去,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我常常问这样的问题:生活在有计算机有电视有高保真音响的我们真的比那个渔民幸福吗?渔民的幸福有多少现代人能够安然地得到?我推测徐友渔会说,那个渔民目光短浅,只享受短暂的一时之乐。当海啸来临时他的房屋就会倒塌;台风来临时他不能出海就要挨饿;生了病没有药就得等死,这全是因为他不要科学,不要技术,不要理性。我就假设他真的不要吧。原始的自然当然不是伊甸园,但也不是现代人所想象的那么悲惨,否则森林中的猴子早就一个个地自杀了,哪还有心玩耍。只要生存,就会有生存的快乐和痛苦。海啸、台风、疾病正是他们生存的环境,是他们必须承受的;正如污染、犯罪、爱滋病之于我们。幸福并不在于这些东西是否存在,而在于如何看待它们。东北农民差不多一过中年就给自己打一副棺材,随时等待死亡的降临。在这种坦然的心态下,疾病、短寿和贫乏的物质都不能成为幸福的障碍。如果他们痛苦,更多的不是因为地震和鳄鱼之类的自然力量,而是因为人间的不公正。这种不公正,却不是技术发达所能消灭的。所以我相信,幸福与技术并无直接关系。无论技术怎样发达,也追不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感官欲望。水涨船高,永恒的幸福不可企及。与此同时,现代人的感性正在退化,正在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我们也许有感官与物欲的满足,但少有幸福。

1997年12月30日
北京 稻香园


(发表于《中华读书报》1998年1月14日11版,发表时编辑有所增删,这里恢复了原貌。)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