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老兄够认真的!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拂落一得 于 November 12, 2007 12:38:39:

回答: 【其它】译著:心理分析大纲(弗洛伊德)─(1) 由 霍林河 于 November 12, 2007 11:49:07:

弗氏劈头一句话也正是我一眼就注意到了的:

“心理分析的教义是在无数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形成的,只有那些在自己和他人身上得
以重复观察验证之人才有资格对其加以判断。”

这就把我等对“教义”作出判断的资格给取消了,他可以怎么说怎么是了。:))

其实我挺期待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的,也许以后能在分子运动或更深层的水平上解释人的某些心理活动及其外在表现,例如,论理应已知天命者何以“又年轻一把”等等。:)

巧了,这两天休息时在翻尼克松的《领导者》。这本书还是1983年买的,世界知识出版社的译本。二十多年了,现在重读,依然引人入胜,而且感受和理解要更深一些。其中第四章《麦克阿瑟和吉田茂》,我特别建议几位老兄有空时再看看。但这里我要说的是作者在第二章《丘吉尔》中写的一段话(第19页),我说“巧了”,指的就是这一段:

【我偶然想到所谓传统心理学的新“科学”大都是纯粹骗人的鬼话。例如,西格蒙德•弗罗伊德在他与前大使威廉•布利特合著的一本书中认为,伍德鲁•威尔逊崇拜父亲,但又下意识地恨他,这种憎恨使威尔逊与那些不赞同其外交政策的人打交道时武断生硬。这使我感到非常奇怪、甚至(感到这种说法——引者注)简直是愚蠢。

然而我倒认为,要了解一个成年人的想法和感情,根据常识,应当从其家庭背景和幼年生活中去寻找线索。】

第二段话无疑是正确的。鉴于开头所引弗氏的话可能也剥夺了尼克松的“判断”资格,我们不必对他评判性的语言太过认真,但他举的关于威尔逊的例子还是很典型的,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弗氏怎么得出、又是怎么检验他的结论的。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