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青山 于 December 01, 2008 18:50:38:

回答: 谢谢小沙的转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由 霍林河 于 November 29, 2008 23:47:23:

很有意思的讨论,我对佛教只有感性认识,且很疏浅。 把弗洛伊德和荣格与大乘、小乘作为“渊源”和潮流的关系来看,不敢说理解,倒是很有趣的一个方向。 问题倒是:该怎么比较?

意识/无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个体/普世,科学/宗教这样命题的讨论基本上没有走出柏拉图-笛卡尔-黑格尔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道路。 主体客体、主观客观的思维是延续千年的西方人的思维困境,也影响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 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从来就是这个思维范式的中心点和基础。 从这一点讲,弗和荣是否跳出这个大框框很难定论。

尽管他们算不上(如同尼采、德里达之类)“革命”的哲学家,而他们的贡献在于对意识/无意识的解构(也许当时他们自己并未意识到)。 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无意识才是更为宽阔的思维领域,而意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无意识才是心理“现实”,意识是“虚设”的。 而 真正对形而上学思辨的解构是从德里达开始的。

弗、荣的另一个贡献恐怕是无意中对“主体”的解构(柏拉图学说的另一个柱石):“我”是存在于历史、文化、语言多层次当中的,是运动着的。 或者说,“我”并不知道“我”。 意识只是无意识的一部分。

我这样假定,佛教(在同样意义上道教)和典型的西方思维方式相左,具体讲,道释两家都没有对“绝对真理”的追求,都不强调依照 “科学”或者“理性”原则考虑存在的种种形而上学。

当我们把荣格(及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与佛教相比较时 (或者比较赵、李诗歌,读尤利西斯等等),我们恐怕应该参考一些德里达之后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因为弗、荣的重要性在于他们不自觉地为二十世纪晚期对西方传统思维的大反叛做好了一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其中一个重要的反叛就是否定二元之间孰优孰劣的等级制(hierarchy)、否定所谓第一原则和第二原则、否定所谓积极消极、主导从属、普世个体等等、等等。 (要是布什的智囊懂一点哲学,恐怕就不会有他的单边主义和“福音”外交。)

西方哲人对东方神秘主义的刻意追求由来已久,从文化角度讲,通常是一知半解的、扭曲的、实用主义的。 如果说荣格“研究”了佛学才有他的“无意识”,可能性还是有的。 这又使人想起了赛义德的一些话,那就走得太远了。

我以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这是现代心理学是不能取代的。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