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霍林河 于 November 29, 2008 23:47:23:
回答: 【转载】佛法给荣格的启示 (给霍林河和南行) 由 小沙 于 November 29, 2008 14:55:08: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除了没有创世主之外,就是它不分割现世和彼岸。正是因为
这一点,许多心理科学可以追溯到佛学之渊源也就不奇怪了。如果从唯实学八识的
划分来看,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确很像是阿赖耶识,而弗洛伊德的ID则比较象
第七识末那(我)识。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弗洛伊德的思想渊源是小乘佛教,而荣格
的学说更得宜于大乘佛教。心理学与佛教都是服务于人心灵救赎的一种方便,心理
学是个体的、暂时的,而佛教则是普世的、永恒的。
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始,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假说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文学创作,
特别是艺术欣赏之理论中。一个作品所以可以引起不分文化和种族的广泛读者的共
鸣,是因为它反应了人类共有的“集体无意识”。叔本华的“意志”的内涵与“集
体无意识”非常相似,所以他最推崇的艺术形式是音乐,因为音乐是意志的直接表
现,而其它文学形式则最多是意志的映象。在这方面好的诗歌几乎可以和音乐媲美。
前一段时间,二黑和老黑等在坛子上曾经对比讨论过赵佶和后主的词,我与老黑观
点相同,认为后主之词的艺术成就和感染力远远在赵佶之上,依我看原因有如下两
个:
1.赵佶的感情细腻深刻,但却过于具体,过于个人。后主致词虽然也是个人经历,
但是它却超脱了个人和具体场景。
2.赵佶和后主之词所表达的都可谓“愁绪离恨,层层深入,愈深愈痛”,但是后
主的词读后给人一种解脱,而赵佶的词却使这种愁绪越陷越深。这终究不是文学的
目的。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赵佶所表达的是“个人无意识”,所以读者读的是他的痛,
而不是自己的痛。而后主之词表达的是“集体无意识”心灵之痛,因此是普世的,
所以与读者不隔(王国维语)而产生共鸣,凄苦由表达而得到解脱,孤独由共鸣而得
以消失。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赵佶的词是心理的,后主的词是佛学的。
下面是赵佶和后主的两首代表作,对比读一读,不知道大家是否与我有同感:
【北行见杏花】赵佶
裁减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